丨簡介丨
《真論》不囿於文字,更嘗試結合圖畫,把文字與現代圖像結合,變化成多元的感官體驗,刺激各位對文學及視覺藝術的思考。
丨煮字論編丨
〈To criticize or not to criticize, that is an issue!〉
文:吳美筠
本來浮城疫症,天翻地覆,人心惶惶,口罩奇缺時焦憂掩蓋所有憤懣,口罩充裕了,卻發現人與人之間加深了比1.5米還深遠的距離。一向自由多話的城市,一夜之間,恍惚任何守則和例規可以變得輕狂虛荒,誰惡誰大誰的解釋最正確?對於習慣用理性和智性對話,容許情感和想像在其中碰撞,聲音流轉,衝擦出使人類進步的智慧和文化的評論人,可能更有所堅持,或更加需要平台。
寫作體裁分類,傳統的詩、散文、小說、劇本,以至跨文類,也不能不包括評論,當然你可以用詩或散文的方式發揮批評。文學評論猶與所有創作同等重要,惟其重要,用視覺藝術呈現也無妨。評論促生文學,直面文學內質。因為有燈,就有人;有讀者,才有所謂文學作品。文學評論,延宕更多的閱讀層次;謅商對話,辯證評價,建構批判性、多向導的閱讀可能,不止於鑑賞。如何讓評論成為真正的評論平台,向世界顯示,觀點交鋒,角度琢磨,盛載不同立場的爭論,讓文學領域內外的閱讀群體有另一個選擇?
創辦《ISSUES》能否回答,尚需時間琢磨。而想處理的是香港文學甚至本土文化發展上的“issues”,其目的不是解決問題,也不是交出答案,而是發現議題,對抗麻木;提出質詢,尋溯思考正義的基數。世情一天一天變化,無論 “Issues”,或“Problem”,漢譯經常用「問題」一語。但《真論》除了「問題」,也極欲就議題邀請評論人激化解答。例如今期牽涉雙年獎所引起的連翻爭議,請來既是詩人又是評論人的作家評述入圍作者,容讓評論延伸,大眾再評論評論者……
如何批評,批評甚麼,批評為何,是評論人的責任。善意批評,未必一味謬讚,一面倒的臣服崇拜,未必是善意的批評,這類害己害人的讚賞比惡性(或者劣質?)批評猶有過之。《真論》編輯團為香港文學評論發掘主題,像這期創刊號,讓公眾自由體驗,過去如何,將來如何;評論如何,文學又如何,將來如何。到底評論可以如何,又不是一兩篇論述說了算,這也是個ISSUES。